外資企業面臨的文化整合
五洲商務網
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效應及經濟發展的示范效應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到中國從事投資、貿易等營銷活動,截至2007 年上半年,世界500 強企業中就有480 多家來華投資。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投資東道國。外資企業不僅是中國利用外國資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的重要渠道。但是,必須看到由于中外合作雙方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社會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經營理念、管理決策思維、企業行為方式等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概括來說,這些差異主要有:價值觀方面,價值體系的核心構造不同,表現為經濟模式中的文化差異;組織結構方面,從層級制度上看,表現為組織設計中的文化沖突;管理文化方面,從決策思維與模式不同,表現為經營管理中的文化沖突。正確認識中外雙方的文化差異,努力搞好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管理沖突,對促進外資企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文化沖突面前,理解、適應、融合是最佳的選擇。
外資企業也要以現代工業文化為引領,實現中外文化的融合為宗旨,以實現雙方的良好合作為目的,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優勢和劣勢,吸收雙方文化的精髓,做到“取長補短,共同吸收,開創特色”。注重結合企業實際,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生產經營組織、技術、產品和管理等多方面組成的整體文化;形成企業統一的經營理念,統一的企業宗旨和企業目標,統一的管理思想,統一的企業倫理道德與行為規范,這樣不僅能消除中外文化的差異與沖突,而且能更好地融合這種差異,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和諧的工作氛圍,較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從而實現雙方的良好合作。正如原中美外資天津奧的斯電梯公司的一位美方代表所言,“中國伙伴在談判桌上表現出與我們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中國人對合同或協議的看法,對合作伙伴選擇的標準,對知識和軟件的看法等,都與我們不同,談判有時會因此陷入困境……。”對此,美國一位資深企業家甚至斷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礙,美國對華投資、貿易量可以比現在增加兩倍。”從人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商務與文化的互動,不僅反映了不斷變化的文化,同時反過來也改變了文化,創造出了新的商務文化。一些在華成功的外資企業均創造出了融合中外的富有跨文化特色的新型的企業文化。從交易費用的角度來看,和任何企業一樣,跨國公司要在東道國從事商務活動均需要下列成本:進入市場的信息成本、談判費用、締約成本、履約成本和仲裁成本。然而,建立在現代工業文化基礎上的、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可以大大節約國際交易的費用,從而實現“雙贏”的目的。(本文作者:宋紅秀)
- 最近發表
- 知識產權導航
- 知識產權匯編
- 搜索
- 知識產權交易
- 涉外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