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侵權的認定及其責任
五洲商務網
最近五洲商務網在關注商標、專利、版權等新聞過程中,發現類似糾紛越來越多,而且起訴標的動則數百萬(中國的賠償上限一般在50萬)??梢?,中國知識產權行業發展的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蘋果VS摩托羅拉
2010年10月6日,摩托羅拉宣布,公司已針對蘋果發起了三項訴訟,稱其無線和移動設備侵犯了該公司的專利權。
昨天,也就是2010年10月30日,蘋果宣布,將對摩托羅拉侵犯蘋果公司包括多點觸摸在內的共計6項專利提起反訴。
其實在此之前還有很多類似的糾紛:
蘋果在3月份針對宏達電提出了指控,稱其侵犯了與iPhone用戶界面、基礎架構和硬件相關的20項蘋果專利。
甲骨文在8月份對谷歌提出起訴,稱其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侵犯了該公司的軟件專利。
什么是專利侵權
專利權是專利人利用其發明創造的獨占權利,專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
專利侵權的認定——民事侵權四要件說
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通常包含四個方面:違法行為,損害結果,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一)侵犯的對象應是在我國享有專利權的有效專利。
(二)有違法行為存在。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有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專利的行為。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
(四)一般應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責任承擔: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五十八條 假冒他人專利的,除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外,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并予公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八十四條 下列行為屬于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
(一)未經許可,在其制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
(二)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三)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四)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賠償數額的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0、21條 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
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于完全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
1、按權利人受到損失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
2、按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侵權產品的營業利潤或銷利潤售;
3、上述二項都不能確定時,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確定;
4、無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法院可以在5000元至30萬元之間加以確定,最多不超過50萬元。
免責情形:
《專利法》第六十二條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第六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權人制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后,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制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準備,并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制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 最近發表
- 知識產權導航
- 知識產權匯編
- 搜索
- 知識產權交易
- 涉外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