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高潮的由來
五洲商務網
“企業文化”作為專業術語,最初出自西方管理學界。1980 年秋,美國《商業周刊》首先提出了“Corporate Culture”(企業文化)的概念。隨后,這個概念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稱謂,如Corporate Culture(公司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組織文化)、EnterpriseCulture(企業文化)、 Firm Culture(公司、商號文化)、 Company Culture(公司文化)等。20 世紀80 年代中期,“Corporate Culture”(公司文化)概念被引進到中國,由于當時“公司”一詞實際表示的是“部——局——公司——廠”這種垂直管理體系中的一級行政組織,為了避免發生誤會,翻譯家們把通常用得最多的“Corporate Culture”譯成了“企業文化”。自有企業以來一直到20 世紀上半期,企業文化在整個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并不顯著。到了20 世紀下半期,企業文化的作用才逐漸變得重要起來,企業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涌現了一大批依靠優秀的企業文化而取勝的企業。理論界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并于20 世紀80 年代形成理論探索的第一次高潮。同時,出版了一些專著,對企業文化與組織架構、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與企業創新、企業文化與企業環境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這次理論探索中,大家著力剖析了下列兩個企業。
一個是美國硅谷的坦德計算機公司。該公司20 世紀80 年代初的利潤以每季度25%的速度增長,年收入超過1 億美元,職工“跳槽”率很低。是什么原因使坦德公司如此興旺呢?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迪爾和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的咨詢專家肯尼迪,經過分析研究后認為:“坦德公司的強文化是其取得成功的源泉。”具體說來,它的成功訣竅有四條:第一,在公司內部建立了一個被廣為分享的哲學。這個哲學就是強調人的重要性,認為“坦德公司的成員創造性的行為和樂趣是其最重要資源”。第二,在公司內部淡化等級觀念,建立彼此平等的人際關系,員工的工作責任和時間是靈活機動的。公司內不掛顯示職位頭銜的標牌,不給負責人留停車場地。第三,在公司內樹立英雄人物,編成故事,廣為傳播。第四,在公司內部形成了若干習俗和儀式,如星期五下午人人參加的“啤酒聯歡會”。
另一個是日本本田公司美國分公司。該公司只有高層管理者來自日本,其余職工(包括中級管理人員與普通工人)都是美國人。這些美國人原本是在美國三家較大的汽車制造企業中工作的。該公司的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都超過了美國的同行。它成功的秘訣在哪里呢?美國《華爾街雜志》于1983 年對該公司的經驗進行了報道:“本田公司美國分公司突出的做法是縮小工人和管理人員在地位上的差別,把工人當作群體的一分子。每個人,不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同樣都在公司就餐,公司也沒有為高級職員專設的停車場。職工被稱作‘合伙人’。”這就是說:本田公司美國分公司的成功,應歸功于高層管理者“重視人、尊重人、團結和依靠廣大職工群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而這一點,恰恰是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精髓。日本本田汽車公司美國分公司是依靠優秀的企業文化而取勝的。
大家在分析這兩個企業以及其他一大批名列前茅的優秀企業成功的原因時,發現主要是由于其有優秀的企業文化。這些生機勃勃的企業,由于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而大大得益,嘗到了甜頭,甚至有的企業完全依靠企業文化而起死回生。
隨著對企業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日本的企業文化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美國的企業界在這方面下的功夫更大。日本企業的高效率,是因為優秀的日本領導人在企業中培養了一種良好的文化品質,特別是樹立了員工共同遵循的正確價值觀,并且能夠把它保持下去。美籍日裔學者威廉·大內認為,日本人成功的秘訣,并非是技術原因,而是他們有一套管理人的特殊辦法,即強化企業文化,把公司的員工同化于公司的意識,養成獨特的公司風格。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說:“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無任何秘訣和不可與外人言傳的公式。不是理論,不是計劃,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業獲得成功。日本經理的重要任務是發展與員工之間的健全關系,在公司內建立一種人員如一家的感情,一種員工與經理共命運的感情。在日本,最有成就的公司是那些設法在全體員工(美國人稱之為工人、經理和股東)之間建立命運與共意識的公司。”日本企業依靠企業文化而獲得成功,這已是公認是事實。
通過對全球企業的研究與分析,大家對國際企業文化的興起有了一致的認識。企業文化是20 世紀后半期這個歷史時代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到處是一片廢墟,死亡人數達200 萬以上,遭到破壞的建筑達250 萬處,國民經濟陷入崩潰狀態。然而,只用了二三十年時間,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躍居世界第三,他們靠的就是企業文化。日本只占世界陸地面積的0.27%,比我國云南省還小兩萬多平方米。除了銅和煤外,絕大多數資源都要依靠進口,卻養活了一億多人口。到1980 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8.6%,出口商品的價值比進口商品的價值多750 億美元,投資率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等于美國的兩倍。日本一個接一個地控制了世界工業技術領域。在汽車生產方面,超過了法國和美國;在摩托車生產方面,使英國黯然失色;它從法國和瑞士手中搶去了手表、照相機和光學儀器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美國在鋼鐵、造船、鋼琴、拉鏈和消費電子產品等行業的統治地位。日本經濟在短期內的迅速騰飛,引起了世界各國,特別的美國的普遍關注和震驚。
經過美國學者的周密調查和認真分析,他們發現日本成功的奧秘不在于技術設備和企業的管理硬件,而是其企業管理的軟件——企業文化。日本的技術設備許多是從美國引進的,在企業管理方面95%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有5%。日本企業之所以在競爭中取勝,主要原因就在這5%里面,在企業文化上。(本文來源:互聯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發表
- 知識產權導航
- 知識產權匯編
- 搜索
- 知識產權交易
- 涉外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