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面臨文化再造
五洲商務網
中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都屬約束模式,未離開人們傳統的跟蹤型的被動思維模式,適應市場變化的程度較低,難以使物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盡管某些民營企業,特別是較大型民營企業對自身的文化系統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提高了整體文化素質,與物質生產力發展的連接度有所增強,但從總體看,企業文化力量仍存在根本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文化的核心層面。
基本價值觀的形成、傳播與擴散處于被動狀態,大多在被約束情況下進行,難以形成強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體企業文化的推動力,抑制了物質生產力的提高;企業文化的層級偏低,難以支撐企業長期快速的發展;企業文化的形成、傳播與擴散沒有較好建立在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基礎上,未能形成正確的政治方向,導致企業文化基礎薄弱。
2.企業文化的形成源。
大多數企業文化仍然停留在農業文化的傳統階段,未能自我進行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礙了企業文化向更高層次的飛躍;企業文化的形成、傳播和擴散環節較多,時間較長,成本較高,降低了企業文化力。因此,必須以現代工業文化為引領對民營企業文化重新設計和創造。
重塑高層次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家要自覺地進行理念革命,從整體上對病態企業文化予以徹底揚棄,重新構建起健康的能長時間促進企業經營業績增長的更高層級的企業文化。如,拋棄家庭情感型企業文化,重新塑造制度約束型企業文化、理念引導型企業文化和境界追求型企業文化等,從而使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不斷發生質的變化。重新構建企業文化層級,打破多等級文化界限,減少企業文化形成、傳播與擴散的程序,縮短企業文化滲透流程和時間。要把企業文化的傳播和擴散與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結合起來,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來對待。
民營企業文化再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階段性工作,而是一項長期的動態過程。因此民營企業家和宣傳工作者必須對此有清醒充分的認識,把企業文化培育的過程作為企業的長期戰略,精心設計,長期堅持,精心維護。(本文作者:王中義)
- 最近發表
- 知識產權導航
- 知識產權匯編
- 搜索
- 知識產權交易
- 涉外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