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理論源頭
五洲商務網
企業文化理論的源頭是管理學理論,它是在管理學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發展和完善的。
按照《世界百科全書》的解釋“管理就是對工商企業、政府機關、人民團體,以及其他各種組織的一切活動的指導,它的目的要使每個行為決策有助于實現既定目標”。在工業革命時代,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對管理活動的研究。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的亞當·斯密,最早提出勞動分工和協作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等重要的管理思想,開始了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一階段,即古典科學管理理論階段。他提出了“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在企業中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報酬。若組織(企業)的利益一致,則可以通過調動個人的積極性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古典管理理論盛行于19 世紀末到20 世紀30 年代至40 年代,它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理想理論基礎之上的,主要包括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以法約爾為代表的古典組織理論。泰羅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他還提出工人與雇主合作的“精神革命”,相互協作,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
西方管理理論第二個發展階段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階段,其標志是行為科學理論的形成。他推翻了古典管理理論的“經濟人”假說研究前提,將管理的重點轉向管理中最積極活躍的因素——人。行為科學理論一般分為兩個發展時期和三大部分內容。第一個發展時期以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為代表,第二個發展時期重點是研究動機和激勵理論、領導效能理論。三大部分內容是人際關系理論、激勵理論和領導效能理論。梅奧認為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金錢刺激并不是激發人們工作熱情的唯一動力,他們還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重等。
西方管理理論第三個發展階段是茂密叢林管理理論,其標志是《管理理論的叢林》這篇論文。1961 年12 月,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發表了這篇論文,19 年后又發表了《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他把管理理論分為11 大學派,為首的學派是決策理論。決策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的重點是決策,每個人都可能是“決策人”,決策貫穿于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為實現預定目標而組織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種物質資源的過程。
上述現代管理理論的三個發展階段,都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最重要的課題研究。實際上研究的都是文化,企業的一切管理都屬于企業文化的范疇。
企業文化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論,是20 世紀80 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國出現的。它是美國學者針對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美國的企業競爭力每況愈下而日本的企業咄咄逼人的形式,進行日美兩國企業管理比較的產物。
企業文化理論的產生,標志著管理理論進入了第四階段。企業文化理論從一個全新的文化視角來思考和分析企業這個經濟組織的運行,給企業生產這一經濟行為注入文化的活力。與傳統管理理論相比較,關注的重點放到了人的精神層面,以精神來促使企業的思想統一,進而達到經營管理行動的一致性,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來源:互聯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發表
- 知識產權導航
- 知識產權匯編
- 搜索
- 知識產權交易
- 涉外知識產權